close
一. 符號與意義的建構


一-1. 系譜軸與毗鄰軸
一-1-1.系譜軸:同一系列可供選擇的符號清單。

一-1-2. 毗鄰軸:由各個系譜軸選出的符號,組成一個完整表意系統。

一-2. 符號的兩個意義層次

第一層次
一-2-1-1.明示義:符號跟它所描述的事物之間所存在的實際關係。EX:照片上一對男女牽著手代表他們有親密關係。

第二層次
一-2-2-1.隱含義:訊息或符號藉由人為的技巧造成的深層解釋。EX:照片運用柔焦及灰黃手法造成「回憶」的效果。
一-2-2-2.迷思﹝myth﹞:這是一個關於意識型態最重要的概念,亦即既定的觀念、常識。產生迷思的過程是一種歷史自然化﹝naturalizing history﹞。EX:女子擅長於「養育」這個迷思,起源是女子具有「生育」的生理功能。
一-2-2-3.象徵:文學中常用,以一個物體代表指涉另一個物體。兩者之間有類同處,卻必然大不相同。

一-3換碼測驗﹝the commutation test﹞
將一整個毗鄰軸分解為個別元素,並置換其中一個元素看看是否會產生意義上的改變。若有,那是什麼改變?變成怎樣?這是檢查各個元素所代表的意義的方式。

一-4優先解讀
這是關於閱聽人解讀方式的概念,具有三種層次。以一張持槍警察和憤怒民眾對峙的新聞照片為例,會產生不同的解釋。這其中並無高下之分,之所以產生這樣的不同,是因為社會文化環境和各種個人因素的不同。

一-4-1. 優勢體系﹝the dominant system﹞
這種解讀方式完全順應著社會固有價值觀的期待。亦即「警察維持秩序,民眾乃是暴民。」

一-4-2. 從屬體系﹝the subordinate system﹞
在大原則下,它的解讀不違背優勢體系,但會發現其中可議之處。如「警察雖然維持秩序,但不能以武力對付沒有武力的民眾。」

一-4-3. 急進體系﹝the radical system﹞
完全反對優勢體系,反對一切既有價值。「民眾的忿怒起因於社會不公,警察不能為虎做倀。」



二. 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簡單的說,就是人類用來認識世界的方法。我們以一定的結構去組織一切事物,然後將之化為概念。結構主義中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真理,這是意識型態中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沒有對錯。

二-1. 分類以及二元對立﹝binary opposition﹞論
分類是產生二元對立、產生認知結構的第一步驟。假設有兩個集合A、B,則A的定義就是「不屬於B」,反之亦然,這就是二元對立論。EX:光亮與黑暗。

二-2. 模糊地帶﹝anomalous categories﹞
但事實上,自然界是不能這樣分類的。在二元對立之間,一定會有串聯的過度地帶,沒有亮與暗的界線,只有較亮或較暗。由於他們同時具有A以及B的特性,太過複雜,挑戰了二元對立的結構,所以人類將之歸類為「神聖」或「禁忌」。EX:聖經中,「蛇」既像陸上動物又像水中動物就在模糊地帶之中,所以被視為禁忌。「同性戀」也因為模糊了性別分界而被傳統排斥。

二-3. 結構複製
有了結構概念後,人類便將萬物類比,納入分類系統來認識。EX:空間分為「家」、「田園」、「荒野」三級;動物分成「寵物」、「家畜」、「野生動物」;人分成「家人」、「族人」、「外族」。
因此,房子不能毀壞,狗不能吃,家人不能傷害,這概念便根深蒂固了;相同的,田園可以因「建設」而破壞、豬可以當作食物、可以剝削﹝可能的話﹞同族人以養肥自己;荒野危險,野生動物兇猛,外族都是敵人。這就是結構複製的最好例子。
當然,分類之間的模糊地帶也是禁忌,如:老鼠不能吃但必殺、表親不能婚配等。

二-4. 跨越儀式﹝boundary ritual﹞
由一個分類進入另一個分類中,由於這是重大變動,所以有跨越儀式。如跨越生死﹝出生、葬禮﹞、跨越年齡﹝成年禮﹞。在傳播媒介上也如此,像刊物中常有「刊頭」表明一個單元的開始,也會有一些字樣表示單元結束。

二-5. 應用二元論
以電影「末代武士」為例,擷取其中符號象徵做比較。
文化:自然
強:弱
惡:善
流行文化:傳統文化
科技進步:科技落後
科學主義:人本主義
步槍軍隊:持刀武士
理性冰冷:具人情味
城市:鄉村
帝國主義:民本思想
資本主義:農業經濟




三. 意識型態
讀者對於某一事件、訊息文本的解讀正好形成某種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稱為「意識型態」。這裡討論的是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共同意識型態。
意識型態大略可分為三種,他們之間可互相援引且混用:

1. 某一特定階級或族群的信仰體系。

2. 假意見或假意識﹝false ideas or false consciousness﹞,可能與真實相違。

3. 意義與思想產生的過程。

其中理論複雜,且牽涉到政治與社會權力問題。首要的概念就是前面提過的迷思,意識型態就是透過一連串的迷思組成的。觀察一個文化的意識型態,可以從最平常、最不起眼的地方說起。
例如國小的有過很有名的課文:「天那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這就是明顯的意識型態表露,其中包函一連串迷思。試想:為什麼是「爸爸」捕魚?為什麼是男人在抵抗困境?為什麼女人﹝默娘﹞只能選擇等待?它們已經進入了「常識」的一部份,所以我們忘記質疑。
分析意識型態,就是為了質疑並檢討現有意識形態不足之處。基本上,意識型態只為「既得利益者」服務,所以馬克思說:有意識型態的社會是有缺陷的。以下有幾個意識型態運作的方式:

三-1. 假意識:亦即上述第二點。將人分成「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所謂的假意識,就是被統治階級由於長期被灌輸,所以運用統治階級的意識型態思考,產生與本意不同甚至相反的觀念。今天你殺了人,你會不會覺得「自己有罪」?會,因為我們已被灌輸「殺人抵罪」的概念。但事實上,犯罪未必是錯,只是統治階級方便管理,所以將這意識形態加諸在你身上,而你毫無懷疑的接受實行,是就是「假意識」。另外,一個有關「男性比較適合科學工作」的迷思也是這樣的。在現今的工業文明,科學就是一種權力,但事實上性別並不影響科學能力,只是大家都被灌輸了,所以即便你身為女性,也會認為「我不適合讀理工」,這就是假意識。﹝另:女性的外貌重要性也是。給予讚美是男人的「權力」?﹞

三-2. 爭霸﹝hegemony﹞:這是統治階級運用意識形態獲得被統治階級擁護的過程。有以下幾個步驟:

三-2-1. 建立常識
這是取得霸權的第一步。將權力分配及利益輸送機制合理化、自然化,好像是「天道本來如此」,但常識可能是違反自然法則,且多變的﹝殺人者死,那戰爭呢?﹞。如男主外,女主內,彷彿天經地義,是嗎?又如以下犯上永遠不容於社會,但其實那只是鞏固統治威權的動作。因此叛國罪是死刑、忠君愛國是對的了。這都是常識,都有助於建立及延續霸權。

三-2-2. 併入反抗
但在現實中,常識並不永遠有效。人們的生活經驗與常識抵觸時,通常就會對常識產生質疑,並且反抗。例如女子的「化妝」是對父權的臣服以及資本主義的鼓動,自然就有拒絕化妝的女子。霸權對付這種反抗的慣用手法是「併入」和模糊焦點。於是就有了「自然便是美」的口號﹝保留父權「讚美」的權力,併入﹞,而資本主義就宣傳有「純天然」化妝品﹝模糊了「資本主義造成不自然」的焦點﹞,搖身一變成為問題的解決之道。

三-2-3. 與反抗並存
反抗卻不會因此而消失。霸權不斷調整本身以適應解決反抗,反抗成為文化活力的來源。於是霸權會在一定限度下與反抗並存,並藉由這種模式顯示自身的寬容以安撫反抗。
這些都是理論,要運用到實際上才有意義。狀況隨時因人、因事、因物、因時、因地而改變,解讀結果也常出人意料。



四.結語

身為專業編輯,具備透視符號表象的能力是必備的。而實際編輯時,也要顧及立場的問題,小心調配不同意識形態間的力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ck1582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