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述所論文學獎、刊物等發表管道雖然具有示範作用,但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接近的。營收、傳統或調性等各種因素,在有限的版面裡發揮了莫大的影響力,編審人員依據這些操作方向,加上個人的文學觀,選出的作品本來就不可能絕對公正﹝事實上,在文學裡這種公正也不存在﹞。至於水準線之下的作品更不用說,根本連被偏頗地對待的機會都沒有。弔詭的是,發表出來的作品有機會被許多讀者甚至前輩看到,若他們有什麼感想、意見,便能通過此一管道與作者討論,善於採納這些建議的作者通常更能進步神速,可是這些作者其實已經是同儕中的佼佼者了。於是有機會發表的強者越來越強,能力稍差者只能閉門造車,差距越來越遠。
  所幸,網路的出現使這種現象有了改善的契機。在網路上,無論是論壇或是部落格,審稿制度均沒有一般刊物的嚴苛﹝此亦因為他們沒有一般刊物所需面對的壓力﹞,或者根本就沒有審稿制度。風格獨特但在審稿制度下討不了好的作品可以藉此平台發聲,找到知音;初學者亦可在網路中找到願意費心閱讀並提點的讀者。
  但如同不同的刊物有不同的編輯屬性,不同的發表站點亦有不同的分眾取向。一般學生最容易接觸到的發表平台,是附屬在大型學生論壇底下的創作類專版,如「深藍學生聯合論壇」的創作版。這種版通常沒有明確的定位走向,創作者合之即來,不合則去,發文水平與討論風氣端視版內的組成份子隨機決定。小說大多是校園愛情小說或者架空幻想小說,一如市面充斥的網路小說,少有新意;新詩投稿數量不少,但具有詩該有的凝鍊度及意境者卻極為缺乏;散文是以結構鬆散的小品文以及內容貧乏的課堂作文為大宗。偶然會有實力不錯者出沒,參與討論或發表,但由於人數過少,始終無法起決定性的作用。
  再來是已經納入商業出版體系的文學發表網站,如「鮮文學網」、「小說頻道」等。這些網站與出版社合作﹝或本身就附屬於某出版社﹞,提供張貼作品的平台,而他們則選出網站上人氣較佳的作品出版牟利。以「小說頻道」為例,其首頁左下方便有一個方塊按鈕表列:「下列未出版書籍,請問您希望哪本先發行上市?」完全是商業導向。頁面之中也設計了數量龐大的文章、廣告連結,和各種讀者推薦的指數排行,炒作之意不言可喻。站內文章多為長篇連載小說,語言破碎,結構鬆散,題材則以奇幻武俠為大宗,但互相抄襲、了無新意,尤有甚者更在小說內容中無謂地加入大量情色情節設定,藉以提升點閱率。
  對於一個創作者比較有助益的,恐怕得推不屬於上述兩類的專業文學論壇才行了。這類論壇的站長本身至少鑑賞力較高,所任用的管理員、版主的素質亦高,相對的程度不錯的創作者也會比較喜歡在這些站點集結。這些站點除了少數專住於特定文類之外﹝大多為新詩﹞,大多為散文、小說、新詩、評論等子論壇兼設的综合性發表場所,並整合藝文活動、文學獎等訊息的討論,成為文學寫作者的交流中心。
  這些論壇由於經營者的理念不同,也呈現各種不同的風貌。例如蘇紹連主持的「吹鼓吹論壇」,即標榜其細緻的詩版分類﹝光是「依詩作主題分類」一項,其下就有十多個分版,而同樣的層級的分類有七項﹞以及「有最多重量級詩人出沒處」。「壹詩歌」的組成以年輕詩人為主,作風正如同名雜誌一般前衛大膽,雖有時言論失之偏頗,但不乏許多可借鏡之處。「文學創作者」規模龐大,內容幾乎涵蓋所有領域,堪稱「網路文壇」的樞紐。「喜菡文學網」則或依年齡、或依題材、或依體製分別版目,加上密集舉辦的各種活動,是很有活力的一個論壇。「葡萄海論壇」以「拒絕零回帖、言論自由」作為核心價值,提倡成員互相討論批評的風氣,可以說是文學論壇中氣氛最熱絡的,在這種風氣之下,論壇內高手輩出,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網路論壇的發表,雖然以無需審稿為其最大的活力來源,但在這種制度下,一個論壇內若是沒有夠多的高手定期發表,很容易因為過多的平庸作品湧入而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有鑑於此,論壇「七年級寫手」反向操作,常設各文類審稿人的制度,作品需經過一定程度的認證才能貼出﹝事實上,認證的標準並不高,比起平面刊物或文學獎來說寬鬆至極﹞,因而時常引起「什麼是詩/小說/散文?」或者「什麼樣的作品不算詩/小說/散文?」的論爭,也是一種特殊的經營方式。
  不過,若說論壇是完全自由的發表的空間,那也不盡然。姑且不說「七年級寫手」這種類於網路雜誌的發表方式,至少大概沒有什麼論壇是沒有「版規」這種東西的,雖然大部分版規的擬定都是出自好意,守規矩的人不會受到什麼影響,但對於創作者來說總是個潛藏的掣肘,無法完全放開。例如絕大多數的版都限制不許發表注音文,甚至有論壇直接設定文章中含有注音文就無法張貼,這個規定原是好事,但依此標準,王文興的《家變》就不能在論壇上發表了。
  相較之下,部落格算是更自由的平台。在大部分的部落格平台中,只要不違法,沒有什麼是不能張貼的,創作者就是自己的版主以及審稿者。部落格在台灣問世以來成長快速,現代的網路族見面除了交換E-MAIL、MSN之外,幾乎都會再加上一個部落格﹝有時甚至不只一個﹞。部落格操作門檻低、設計靈活度大,使得創作者能夠依自己的喜好設計自己站點的調性、氛圍,而單篇回覆的設計更是促進討論的方便工具。透過超連結和RSS,現代的文藝青年已不再是散落各地、孤軍奮戰的少數份子了。他們透過網路消除了空間的限制,藉部落格的聯繫靠在一起取暖,這優渥的條件不說文壇大老們沒有想過,僅僅比高中生年長幾歲、在文壇上已小有名氣的新銳們當初也無從想像起。而一些大型網站也利用RSS聯播功能串連各方勢力,一時之間,好生興旺,著名者有「台灣網路詩人部落聯盟」、「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等。
  不過,網路可以簡易、快速地發表這項優勢,事實上也是習於在網路上寫作的這一代創作者最大的隱憂。複製、貼上、按鈕三個動作,幾秒之後文章便發表成功,如此方便省事,使得文章的寫作不再像以往需投稿至刊物、文學獎時總是一修再修,能夠自律做到重複檢查再發表的創作者了了無幾,這不但是對自己的文學不尊重的表現,更會阻礙自身的進步。網路使用人口眾多,大多數人只要用心經營便能獲得一定的讀者青睞,但這些讀者中有眼力能夠提出深切批評者不多,即便有,或者礙於情面不肯直言批評、或者覺得交情不深無須費力指點,常常造成創作者的錯覺,使之以為如此的草率發文也沒有受到什麼批評,可見自己筆力不凡,出手即是珠機文章,遂漸漸流於隨便而失了嚴謹細緻。
  而對功力不深的初學者來說,網路的發表原本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讓他們與讀者討論之後,發現自己的不足並據以改進,但事實上許多初學者並沒有容納建議的雅量﹝當然,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初學者身上﹞,要不一遇批評就大談其創作有其理念外人不懂,甚至直斥好心指點者「人身攻擊」,讓識者心冷搖頭;要不就口裡說歡迎討論,但聽到讚賞便喜上眉梢、聽到批評便勃然變色,如此他的文章天下第一,又何需討論。某些智識不足的論壇版主為了省去回文評論所帶來的紛爭,索性在版規裡加上「不准攻擊」或「不准批評」的規定,或動輒以「尖刻」、「恃才而驕」等大帽子去扣用心閱讀、討論的人,這更是大開倒車,論壇人才因而凋蔽出走也不是什麼令人驚訝的事了。

七年級與八零後──出版炒作的年輕化

  在我們這個世代裡,各種矛盾的現象並存已經是正常的景觀了。縱然媒體日日宣稱年輕人「文字素養/國文能力低落」,各方意見領袖甚至詩壇祭酒都一再以憂國憂民之姿抨擊造成此社會怪象,但與此同時,被出版社青睞而出書的年輕作者卻越來越多。
  張愛玲的名言「成名要趁早」在這個世代,比以往更大地實現了。以前固然也有聯合新人獎之類專事提拔新人的獎項,但所提拔的「新人」鮮少是在學學生,大多是學業有成的二三十歲的青年。而通過這些獎項的考驗便幾乎是出版社決定是否要讓新人出書的必要條件。現在卻不同了。「八零後」的大陸年輕作家郭敬明以《幻城》一書風靡華人讀者﹝雖然他曾兩次獲得國家大獎的肯定,但卻非以這本作品參賽﹞,台灣則更有高三學生水泉的《風動鳴》系列,一出便是七十萬字的規模,還風風光光地打入聯合文學系統舉辦的「最愛一百小說大選」,與白先勇、張愛玲、馬奎斯等中外名家比肩齊步。
  三、四年前,《幼獅文藝》曾舉辦一個「六出天下」的作品展,刊出六年級世代優秀寫作者的文章,包括現在已經在各領域深具影響力的一群作家。不料數年之內,出版商及消費者竟已不滿足於這些口味,向下探詢更多新鮮面孔了。《幼獅文藝》主編吳鈞堯曾在一場演講中感嘆:「他們快速地消費了六年級,接著還要往七年級挖去。」點出了這波「年輕作家」風潮的本質。
  的確,只要有錢賺,一切的舉動都無往不利。開啟這波炒作風潮的,或可推網路小說成名的先聲蔡智恆。蔡智恆以《第一次親密接觸》一書成名,在兩岸三地大銷數百萬冊,堪稱華人出版史上的奇蹟,當時他還只是成大水利博士班的學生,沒有得過任何文學獎項,也沒有想過自己在網路上的發表竟然能夠如此出書、轟動。事後有出版界分析其成功的理由,在於蔡智恆在內的網路小說族群是「讀者寫給讀者的小說」,同為學生族群的讀者容易理解感動,所以即使其內容平淡無奇、文字功力極差,仍不影響其受歡迎的程度。另外,網路小說能夠被出版商青睞最大的原因在於,他們有點閱率作為一本書出版後能否暢銷的參考,如前所述的「鮮文學網」、「小說頻道」正是基於這樣的商業操作而建立的。往後如《風動鳴》等書,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炒作成功的例子。
  除了貼近讀者這項素質之外,年輕作者還有幾分「蒐奇、看神童」的噱頭。最有趣的例子莫過於奇幻小說《龍騎士》。作者克里斯多夫‧鮑里尼﹝Christopher Paolini﹞就被宣稱是十五歲便完成如此佳作的天才少年。台灣的書商為了相互輝映,更找了一位年僅十三歲的少女黃可凡來翻譯這部「佳作」,以「兩個天才少年的組合」作為主要宣傳手法,黃可凡更被出版商定位為「美少女翻譯家」。
  在文學市場萎縮的現在,不只上述的商業取向出版社感受到銷售壓力,甚至連文學雜誌都對這股熱潮有所回應。建中所舉辦的「第一屆建青大眾小說獎」首獎作品〈HARUKA〉因涉及限制級描寫引發爭議,《聯合文學》立即做出回應,取得高三作者林聖岳同意後,刊載全文並製作專題,隱隱然有聲援之勢,雖然是站在保護年輕創作者的立場,但此一專題在當時大為轟動是事實。《聯合文學》隨後製作「文學下議院」票選專題,組成成員也包含為數不少的高中、大學學生。除此之外,調性活潑的《野葡萄文學誌》對年輕族群的經營更是不遺餘力。以中山女中高一學生李昀真投稿文章〈我有執筆的權力〉為契機發起的專欄「高中校刊要革命」,連續刊載數個高中校刊社製作的非常/校規專題,也成為《野葡萄文學誌》的特殊專欄之一。
  這些商業炒作雖然幫助作者「趁早成名」,然而太早得來的名、利是否有好處,則值得商榷了。《風動鳴》雖然進入了小說一百的大選,但事後證明那僅僅是因為當時它正好處在出版熱潮上,事到如今再辦一次評選它未必就會入選。聲名鵲起之後,批評便跟著湧至──偏偏它又真的無甚可觀,禁不起文學上認真的分析不說,即便以奇幻小說等角度去評判也平凡無奇。再加上三部曲之後外傳、前傳頻出,下筆氾濫不能自休,已讓許多讀者對作者的印象打了折扣。
郭敬明繼《幻城》之後,又出了一本《夢裡花落之多少》,不料甫出版不久便傳出他的成名作《幻城》抄襲日本小說《聖傳》;《夢裡花落之多少》被另一位作家莊羽指控抄襲其作品《圈裡圈外》。後者經有心人士比對,不但從人物、故事情節到語言風格都經人地相同外,甚至某些段落是直接大段搬抄,據統計竟有數十處涉嫌抄襲。郭敬明本人亦承認看過《圈》,十分喜歡這部作品因而受到影響。這件事至此誰是誰非本已明瞭,誰知郭敬明的出版商又發動輿論「反擊」,「質疑莊羽小姐的動機」;而當初大力推薦郭敬明的大學教授,在收到莊羽要求鑑別澄清的信函之後竟置之不理。網路上「擁郭」、「倒郭」相互攻伐,在年輕讀者中甚至出現了「郭敬明抄得這麼好,又暢銷,說明他有才華。」這種謬論。北京青年報指出,「郭敬明涉嫌抄襲是一個意味深長的事件,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文學人才的培養已經出現了拔苗助長的畸形傾向,出版社的惟利是圖已經愈演愈烈……」。成名要趁早,但是,成名之後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ck1582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