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興「四」力:何謂部落格?
電子郵件﹝E-MAIL﹞,你一定用過。
再來是BBS,至不濟你也應該上過論壇。
還有一種東西,在你閱讀的此時,很可能正開啟的即時通訊軟體﹝如MSN﹞。
來看看第四種。
WEBLOG,簡稱BLOG,中文直接音譯作「部落格」、「博客」或者譯為「網誌」。使用部落格的人被稱為「部落客」﹝Blogger﹞。一般而言,部落格被視為電子郵件、BBS、即時通訊軟體之後的第四種網路互動形式。部落格的建立及操作模式都很簡單,只要到一些網站,利用其中預設的指令、套裝便可以架設完成。
簡單的說,部落格可以稱之為網路上的個人發表、出版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數分鐘之內建立一個自己專屬的站點,輕鬆的在上面寫札記、文章、貼圖,甚至某些部落格系統還提供影音檔案的分享服務。而讀者除了你的家人、同學、朋友之外,更可能由網路的任何一端前來,一同欣賞你的作品。欣賞之餘,讀者還可以利用留言系統與你互動、回饋。
除了架設簡便外,更新及維護一個部落格也是非常容易的,大大降低了技術門檻。以往從頭架設一個個人網站是很辛苦的,若沒有一些電腦軟體的技術根本不可能,更遑論時常上傳新的內容。部落格的一切事物卻都幫你設計好了,只需按圖索驥,一個步驟一個步驟來,就能夠擁有一個漂亮豐富的站。
1999年8月,美國小型軟體公司Pyra將他們編寫的部落格軟體送上網路免費分享。五年之內,造就出全球超過千萬名部落客。部落格發展快速,根據網路觀察機構Technorati偵測到的就超過四百萬個,而且以每天新增一萬五千個的速度在成長。顯見部落格在網路世界的地位已經越來越重要,換句話說,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也越來越大。
2.教育新工具:上網的孩子不會自閉
美國馬里蘭州有位小學教師,名叫杜迪艾克。這是一個部落格融入教學最著名的例子,在他的主導下建立起了班級的部落格。
某次他帶學生到農場郊遊作為校外教學,然後讓學生在部落格上寫出他們的心情以及記錄。網誌上於是出現孩子們玩弓箭、待在帳篷裡、撫摸水牛的經驗。雖然大部分內容都嫌簡短、且夾雜錯字,但杜迪艾克認為,這方式可以獲得同儕的回應與互動,比寫日記要來得豐富許多。
即使班上最沈默寡言的學生,寫起部落格也活潑得很。此外,杜迪艾克表示,部落格還可以作為學生抒發意見的論壇,同時讓學生互相討論數學難題的解法、對科學實驗的觀察或展示他們最近的藝術作品。
台灣也逐漸有類似的例子。有一位宜蘭大學的地理老師Oliver成立了一個課堂部落格,把所有的作業及公佈事項都寫在部落格裡,不用列印、不用影印、不用分發,百分之百環保,再加上網路書籤﹝RSS﹞匯總及鄉村部落格閱讀筆友部落格的功能,老師很輕鬆地就可以查閱所有學生的新文章,還可以隨時和同學溝通討論。
另外,輔仁大學新聞系教授陳順孝也是研究、實踐部落格功能最力的人物之一。他曾創立「編輯開講」、「阿孝教學網」、「阿孝檔案室」等站點,融合網路資源推行新聞傳播教育。後來這些網站均因某些因素停止,他遂轉入部落格,主持有「阿孝札記」,在上面發表了一系列新聞觀察的文章,也有不少關於部落格的論述。
他說:「……將部落格納入新聞教育體系,成為與實習媒體、媒體實習並重的情境教學模式,可以讓新聞實務教學更全面、更切合實際。學生既能演練傳統知識、也能探索未來可能,既能準備進入大眾媒體、也能嘗試發展另類媒體,既能探索公共議題、也能實踐個人志趣。……」而在上面放上課程大綱,也能夠方便學生預習及複習。
國、高中甚至國小若能採納部落格作為教學輔助,應該也能夠有效提升教育品質。將部落格用於教育上面的好處很多,首先,部落格的串聯能力強、使用者眾多,無論哪一種學科領域幾乎都有高手在,所以能夠有大量的相關補充資訊來補充教科書的不足。另外,部落格的互動能力強也是他的優勢之一,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出的構想可以在網路上發表,透過討論之後激起意想不到的火花。分組報告亦可以更方便的彙整龐大的網路資源。中國學生常見的不敢問問題的難題也可以輕易解決,因為網路可以匿名。
陳順孝教授亦指出,部落格雖不適合作為一課一課的正規教育,但其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功能卻是傳統教育模式難以達到的。
除了教學領域之外,部落格也常常成為經驗交流的平台。許多父母為了小寶寶而開始學習架設部落格,希望可以記錄下從懷孕開始的點點滴滴。國內有一個「Baby-Kids媽咪育兒大學」,就是頗具規模的育兒部落格社群網站,集合了許多新手媽媽、爸爸們,在上頭交換寶貴的育兒經驗。
3.民主新可能:大家都是記者
在沒有網路之前,我們所有的生活訊息僅來自於少數的報紙或電視媒體,資訊管道較窄化,新聞只是編輯、記者「餵」給你的,你沒有選擇權,當然更無法抗議,因為「新聞價值」是由這些「守門人」決定的,也就是說,由某一群人決定你應該看什麼或不該看什麼。而這一群人,又往往會受制於政府或財團,因此無法公正的報導;且單憑一個機構的力量,在一件事情的調查、描述上一定會有不準確的地方。這不但是新聞人員公不公正的問題,更是一個難以克服的技術問題。
現在是網路時代,便利的取得資訊變成基本條件,更重要的是網路提供了另外一種、可供發表評論觀點與新聞發佈的平台,這意味著,現在的你我也可以針對某一社會現象或新聞事件甚或是個人所具備獨特的專業知識,在接受訊息之後,自由發表自己的主觀評論,而不再受限於過去只有大型媒體可以操控的傳播工具。更有甚者,你或許就是某個事件獨一無二的目擊者。
例如當年美國差點被Newsweek扣下的柯林頓與李文斯基性醜聞案。在以往,Newsweek作為一個龐大的媒體機構,他對於新聞訊息是有生殺大權的,他所封殺的新聞就不可會流傳出去。但是這次不同。一個部落格DrudgeReport當晚立即揭露了這個消息,鬧的全世界沸沸揚揚。新聞學家稱之為「個人媒體戰勝強勢媒體的里程碑」。
類似的例子層出不窮。美國主要電視網之一的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名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在一個節目之中,採用了關於布希總統的不實報導。時值總統大選,該項報導立刻引起各方關注。CBS起初不肯承認錯誤,後來在大批部落客的比較、蒐證之下,確定CBS報導錯誤,並且向電視台施壓。終於在十數天後道歉,部落格更趁勝追擊,逼得丹‧拉瑟辭職下台。
台灣最著名的部落格事件要歸紀錄片「生命」的大賣。由全景導演吳乙峰所拍攝的「生命」能取得市場青睞,除了片子本身的實力外,網路﹝部落格﹞的效應實無法抹滅。當時,各大網站、BBS、討論區、轉寄郵件,流傳著一篇名為「台灣今年最值得等待的電影」的電影介紹。執筆者是入口網站「智邦生活館」的總監陳豐偉。之後,智邦更在網路廣發英雄帖,邀請擁有個人電子報、新聞台、網頁、部落格的網路寫手們,到智邦生活館觀賞「生命」,邊吃吳乙峰「因拍紀錄片無聊時間太多」、向原住民學成的拿手烤肉,邊與吳乙峰對談。前提是:回去後必須在網路上寫下觀影心得,把對「生命」的感受傳出去!在轉寄、部落格等網路行銷的發酵下,「生命」上映即在各點創下爆滿的佳績。天下報導為「……大環境惡劣又資源缺乏的台灣國片,也因為網路,看到前方透出希望的曙光。」傳播效果更勝一般藝文新聞。
不過,部落格並非有利無弊。陳順孝教授指出:「……但他們有時也會有意無意淪為謠言的散播者,有時也會像BBS恨板的鄉民一樣挖人隱私。無論我們喜不喜歡,他們都將越來越強烈地影響新聞報導的現在和未來。」
如何從中擷取有意義的新聞及訊息,將考驗每個讀者。
4.新聞效應:OHMYGOD
部落格被視為非主流媒體對抗主流媒體的利器,並且加強發揚了後現代主義「多元」的概念以及可能。
2000年初,南韓吳連鎬創立了網路新聞媒體「OhmyNews」,提出了許多前所未見的新聞傳播概念。「OhmyNews」的名稱起源是吳連鎬對新聞的定義,他認為一般的新聞是記者跑出來的,然而最好的新聞則是會讓記者都會由衷地發出像「Oh my God!」這樣的驚歎,於是「Oh my news」一詞瞬間浮現在他腦海,以市民供稿為主軸,由他們來寫出「my news」的模式於焉產生,而文體也不再侷限於第三人稱、「倒寶塔式」的報導體,包括對話體、書信體等各種只要能正確傳達新訊息形式都陸續出現在OhmyNews網站,不僅饒富趣味,也顛覆了一般人對新聞的刻板印象。
草創初期,「OhmyNews」每月虧損六十萬台幣,一直到2002年11月才達成收支平衡,至今營收額已破數億。從4名工作人員到現在50多名編輯,成長快速,用的就是類似部落格的發表方法。任何人都可以用本名上去發表自己認為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由編輯評鑑等級後精選每日250篇新聞,並依此核發稿費。在網路上閱讀的讀者亦可以捐一小筆錢鼓勵作者。「OhmyNews」每天有近兩百萬的點擊人次。
另外值得觀察的是「Google News」這個新聞網站。他最特別的一點在於沒有編輯,由電腦連結各大新聞網,計算每則新聞的點擊率並排名。點擊數最多的新聞就被視為最重要的新聞,依序排在頭條以下。「Google News」不但創下新的新聞篩選模式,未來一旦與部落格結合,將會有更強大的質量效能出現。
1990年起,美國出現一個新聞改革運動。它要求新聞工作者:一、將人民視為公民,即公共事務的潛在參與者,而非受害者或好奇觀眾;二、協助人民採取行動,而不僅是了解本身的問題;三、改善公共討論的環境,而非坐視其惡化;四、協助公共生活健全運作,以增進大眾對其關切。因此,新聞報導必須在報導事件的同時傳遞知識、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同時努力讓所有受一個問題影響的人都能在報導中表達自己的聲音,並且鼓勵記者和公民之間建立一種有來有往的對話。
部落格若作為新聞載體,則很能夠完成以上要求,畢竟部落格上,讀者亦即是作者。陳順孝教授即依此理念創立了「生命力」部落格,作為台灣發揚此理念的重鎮,改善台灣新聞環境。
5.生活:您好,這是我的部落格
部落格具有門檻低、使用者多、互動性強等等優點,實是網路溝通的一重要工具項目。以後當我們自我介紹時,或許部落格將會是繼手機、E-MAIL成為必備資料之一吧。所有的科技都有利有弊,但趨向一個利多弊少的過程,永遠是人類的生活主旨之一。
您好,這是我的部落格。
參考資料
1. 阿孝札記http://ashaw.typepad.com/editor/2004/10/__1.html
2. 生命力http://140.136.88.205/
3. 草根媒體http://blog.roodo.com/wethemedia/
4. Ohmynews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MMContentNoID=14642&MMMediaType=BusinessNext
5. 中時編輯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ctblog/index.htm
6. 杜魯吉報導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3194.html
7. 當我們BLOG在一起http://www.oui-blog.com
8. 阿修的部落格http://lis186.4dwebhosting.com/
9. 憂鬱馬戲團http://blog.bluecircus.net/
10. 無名小站http://www.wretch.cc/
11. Google news http://news.google.com.tw/
12. 南方快報http://w1.southnews.com.tw/
- Apr 17 Sun 2005 16:24
第四種網路勢力──您好,這是我的部落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