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見,我想,我創造
──讀《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

  「……正是符號思維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並賦予人以一種新的能力,一種善於不斷更新人類世界的能力。」──事實與理想/卡西勒

  雖然卡西勒在自序中提到萊辛的名言:「一本大書,就是一樁大罪。」而較為簡略的敘說他的理論,但如同副書名「人類文化哲學導引」,這本範圍廣闊,涵蓋許多人類文化成就的「小書」對我而言,份量仍然是不輕的。德文哲學著作向來以晦澀難懂聞名,本書以英文寫作,不但文字比較淺白,文章的結構也十分清晰有條理。前五章闡述了卡西勒的主要理念「人是符號的動物」,後面便以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領域來支援他的論點。各章之中,則以時間為線索,重點式敘述與主題相關的各家理論。即使是哲學底子不深的讀者如我,也能隨著思考或領略一個亙古難解的大題目:人是什麼?

  此書最引起我興趣的部份,自然是全書的主旨:「人是符號的動物。」這句敘述在現代已幾乎是耳熟能詳了,但我從未深思過其中涵義,也沒有想過它是如何被推論出來的。
  這個論點是卡西勒在敘述古代各個哲學大家的觀點之後,自己提出來的論點。因為無論是重視理性的形上學、重視啟示的神學、重視客觀分析的數學及生物學,都有其不夠完備之處。這些理論要不過於僵硬刻板,無法涵括人性的所有現象,要不就是太強調人性的渾沌不明,甚而懷疑人類根本就沒有「本性」這種東西。
  為了突顯出人類的特殊性質,卡西勒將人與其他動物做了一番比較。以大量的文獻、實驗結果為基礎,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印象:動物能夠透過感官去接收到「信號」﹝signs﹞,並且作出適當的反應;人類的特殊能力則是「符號」﹝symbols﹞。「信號」無法獨立於它所代表的事物,是一種條件反射。「符號」則具有普遍性,不必限定於其所指稱的事務上。這就構成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巨大差異。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同時訓練一個人和一隻猴子「聽到鈴聲代表要吃飯了」。對人類來說,鈴聲是符號,無論是銅鈴還是鐵鈴都代表著相同的意義,並不會因為些微的差距而影響判斷。但猴子就不同了,如果我們用銅鈴訓練牠,牠聽到聲調不同的鐵鈴則不會有任何反應:因為那跟原本的信號不同。
  另外,在空間與時間觀念上,人類也異於一般動物──甚至異於一些原始民族及嬰兒。對動物而言,「空間」指的就是它所能夠行動、存在的空間。人類卻能夠在此之上,更進一步發展出完全依靠抽象概念的空間,例如以各種簡化的形狀表現地形地物的地圖、完全建立在想像之上而無須實體的幾何學。能夠作這樣高難度思考的基礎,正是符號。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符號體系,這些成就根本不可能。人類只要受過基本的訓練便能利用地圖上的物件﹝符號﹞去理解一個地區,而對於只能理解信號的動物而言,地圖與那個地區完全是兩碼子事。
  時間也是一個有趣的特徵,我以為可以與〈事實與理想〉一章合在一起談。在所有時間點上,人類特別注重未來,「思考著未來,生活在未來,這乃是人的本性的一個必要部份。」細想,我們其實是為了「未來」而過活的,我們的「現在」充滿著對下一秒的考慮,而我們的「過去」通常也只是作為預測「未來」的經驗。動物不是沒有這種狀況,只是,它們並不像人類可以透過符號去確切的建構「理想」,「人的計畫是更有意識更為細緻的」。
  這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地方吧。卡西勒引用生物學理論,說明動物具有「感受器」﹝receptor﹞與「效應器」﹝effector﹞兩套系統,用以接受外部刺激並且反應﹝reaction﹞。但人類似乎多了一種「符號系統」﹝symbolic system﹞,這種系統促使人類思考,延緩反應成為應對﹝response﹞。它也使得人類習慣於間接地去認識世界,間接地去創造事物。當我們說「日」字時,這個字與我們所要表達的星球實際上沒有什麼關係;當我們寫下1+1=2這個式子時也不必真的拿過兩個物體來。因為符號,我們能夠不受限於事物本體,而更加自由地思考更複雜的事物。
  於是我們也懂的眼前的一切並不是全部,我們知道期待未來,也知道要努力去改進了。這種求進步的動力遂成就了我們現今一切的文化領域。無怪乎中國神話故事裡說,當人第一次為某種東西命名之時,天神們驚駭到降下落雷了。那的確是驚天動地的一步。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ck1582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