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做了很久的東西
(事實上至少有快兩個月都在搞這個)
書面部份不是我負責的
也沒有寫得很特別
不過就當作是我還有在過日子的證據吧

---


世界文明史


指導教授:張增信 博士


書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作者:馬克思.偉伯
唐山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五月出版


組長:朱宥勳
報告人:朱宥勳、徐茂庭
組員: 劉晨志 朱宥勳
徐茂庭 蔡鴻彬
朱政綱 傅培剛
朱曉潔 陳文玲
許竹雅 林詩蓓 葉倫瑜
繳交日期:2007/05/16
目錄

财 前言

财 本文
A. 導言
B. 第一章 宗教派別和社會分層
C. 第二章 資本主義精神
D. 第三章 路德的“職業”概念
E. 第四章 入世禁慾主義的宗教基礎
F. 第五章 入世禁慾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

财 相關延伸
A. 理念型概念
B. 理性化
C. 《新教倫理》在東亞的爭議

财 結論

财 參考書目

财 職務分工

前言

  直接支配人類行為的是物質上與精神上的利益,而不是理念。但是由於「理念」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圖像」,常如鐵道上的轉轍器,決定了軌道的方向,在這軌道上,利益的動力推動著人類的行為。人們希望「自何處」被拯救出來,希望被解救到「何處去」,以及──讓我們也別忘了──「要如何」才能被拯救,這些問題的解答全在個人的世界圖像。

──韋伯,〈比較宗教學導論──世界諸宗教之經濟理論〉

  瑪克思‧韋伯(Max Weber,1864-1920)所著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乃是其巨著《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的導論性部分。在這兩篇緊湊的文章中,韋伯點出了他作為「西方文明之子」而對西方文明特殊發展的興趣,他問道:為什麼是在西方,而且是只在西方,才產生了資本主義這一橫掃世界的體制?作為更大著作的一部份,《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只是研究的初步,卻已經開拓了一種有別於馬克思唯物論的歷史解釋方式。雖然韋伯一再強調自己無意以一片面的唯心論去取代唯物論,但無可置疑地,他的研究讓我們了解到精神力量對於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

本文

第一章 宗教派別和社會分層
在此,韋伯先提出了一些歷史上的社會現象觀察,即新教徒的存在大多呼應當地的經濟發展;一個地方的新教徒越多,似乎越傾向自由貿易、專業技術、及金錢的累積等,對照於舊教天主教傾向文學文藝或手工藝師父等安定平穩、流動遷徙性低、講究一種整體生活品質的職業傾向,有相當明顯的對比。「在任何一個宗教成份混雜的國家,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職業情況的統計數字,幾乎沒有什麼例外地可以發現這樣一種狀況:工商界領導人、資本占有者、近代企業中的高級技術工人、尤其受過高等技術培訓和商業培訓的管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新教徒(p23)。……天主教徒樂於選擇的是文科學校所提供的人文教育,這一情況正是天主教徒很少有人從事資本主義企業活動的一個原因。在手工業者中,天主教徒更趨於一直待在他們的行業中,即更多地成為本行的師傅;而新教徒卻更多地被吸引到工廠裡以填充熟練技工和管理人員的位置(p25)。」
這並不代表新教對教徒生活層面的管控要比舊教來的鬆懈,相反的,在兩派教徒分流與底定兩者的職業劃分之初,初創立的新教要比與歐洲貴族共存千多年的舊教來的嚴厲刻苦許多。

宗教改革者在這些經濟高度發達地區所抱怨的不是教會對生活監督過多,而是過少。那些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中正在蒸蒸日上的資產者中產階級,不僅為有阻擋這種史無前例的清教專制,反而為保衛這種專治發展出一種英雄主義精神(p24)。

那這樣要如何解釋這種宗教與經濟發展上的關聯性呢?韋伯沒有給予正面答案。在這裡,他先反駁了一些反面論點,以德英荷美各國歷史上教徒的變化為例,說明新教徒也是有強烈的「來世」觀,不是一般說法中只注重經濟生活的新教徒心中沒有理想世界存在。
且在常見的新教徒商人身上往往還能看到很多特有的、極強烈的經商特色,如:誠實謙遜、不欺不詐、勤勞不懈、律己嚴正、理性計算等等。依上述事實,韋伯做出一假設,即「新教徒的宗教精神內涵與其經濟地位發展取向有關,且以相當特別的方式運作」,以下篇章即以證明此假設為目地作一連串論證。「他們在貿易上的優勢何對自由政治制度的順應,以某種方式和孟德斯鳩所提到的卓著的虔敬連為一體,這難道是不可能的嗎?」(p31)

第二章 資本主義精神
在這一章韋伯主要是在探究與定義「資本主義精神」一詞的範圍。
韋伯在章節一開始即強調「概念」之不能化約的重要性與不可行性,只能藉由討論、觀看、瞭解大量的事件事實來達到對一抽象概念的掌握,任何的定義都無法達到這些討論能帶出來的全面性概念。
因此他沒有去定義何謂資本主義精神,而是從美國開國先鋒──班哲明‧富蘭克林的生活哲學來探討。「假如你是個公認節儉、誠實的人,你一年雖只有六英鎊的收入,卻可以使用一百英鎊」「誰若白白失了可值五先令的時間,實際上就是白白失掉五先令,這就如同故意將五先令扔進大海」「要當心,不要把你現在擁有的一切都視為己有,生活中要量入為出。很多有借貸信用的人都犯了這個錯誤。要想避這個錯誤就要在一段時間裡將你的支出與收入做詳細記載。如果你在開始時花些工夫作細緻的紀錄,便會有這樣的好處:你會發現不起眼的小筆支出是怎樣積成了一筆筆大數目,你因此也就能知道以經省下多少錢而又不會感不方便。(p35)」富蘭克林寫下的這些原則不只是死死的教條,而是一種全面遵守的生活倫理,其嚴謹與徹底還有誠實不欺,另外視之為高尚的美德。可這些美德在樹立典範的同時又肯定一些利於從事商業的行為:節儉、勤奮、把握時間、理性計算、以錢賺錢等。
在這些美德中間,有些共同特色,即功利主義與對幸福安適生活的無正面肯定。這些美德若不是對個人有用的話,是不會被如此尊為高高在上;又它令遵從者儘可能追求任何前進的機會,無時無刻都要努力,也因此背向閒適自在的生活,而這些倫理、原則、工作態度等都是違背傳統經濟(前資本主義)的。在傳統經濟中,人們只為足夠該日或短期生活的薪水物資財貨而勞動,也有儲蓄的習慣,但那只是以備不時之需及與群眾交流的一種儀式性交換過程,沒有人會只為了錢而賺錢。若是給予高時薪,換來的只是工作更不勤奮的工人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韋伯只取「資本主義」活動中的資本積累、再生產再投資、理性計算等特色來定義他所說的「資本主義」,而不是選擇國際金融、自由貿易、勞動力市場化等特色來定義;這可以說是他「儘可能抽取有效事實」的理念型方法的運用方式之一。

第三章 路德的“職業”概念
在古代民族和信仰的舊教中都沒有我們現在所謂“職業*”的用法。而同這個詞(職業)的含意一樣,這種觀念也是新的,出現是宗教改革後,因為路德在翻譯聖經時,加入了個人的解釋。(p60)職業的概念中,將原有的概念—對勞動的肯定評價,提昇成,一個人道德的展現,可由其履行世俗事務的努力程度看出來比。(p60)而這一點使得世俗的活動有了宗教的意義。如此的職業概念導出了新教的核心教理:上 帝應許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慾主義超越世俗的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個人在現世裡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它的天職。(p60)

路德發展了上述“職業”的思想。起初路德認為世俗的肉體勞動體現了上帝的意志,但它在道德上是中性的,但是隨著“唯一信仰”的發展,職業概念的重要性日益增強。路德認為修道士的生活是自私的、逃避世俗責任。認為:履行職業的勞動是胞愛的外在表現(p61)(與亞當斯密的想法對照)。但經院式苎的想法很快就消失了,“履行世俗義務是上帝應許的唯一的生存方式”(p61)的論述卻留了下來,且越來越受到重視。

縱使路德對世俗活動的評價越來越高,但在個人所從事的具體職業中,它越來越認為履行神意安排給人的特定義務是上帝的專門旨意。路德越來越走向從上帝旨意的概念出發的傳統主義解釋。(p63-64)這種學說具有越來越強烈的信奉神意的色彩,把絕對順從上帝的意志與絕對安於現狀等同起來。(p64)路德的職業概念:指人不得不接受、必須使自己適從、神所決定的事。路德懷疑禁慾主義的自約束通過工作導向救贖的可能性。
路德的職業觀念對這本書研究的問題的重要性是有疑問的。路德對宗教生活的革新對本書研究的實際意義是不明顯的,這種意義很明顯不是直接從路德及其 教派對世俗流動的看法,而且,它可能不像與新教主義的其他方面的聯繫那樣容易瞭解。因此下一步應該是這樣的一些教派:加爾文主義,和所謂的世俗禁欲主義。從彌爾頓的“失樂園”中可以感受到:清教徒重視塵世,承認今生就是工作的思想。(p66-67)
本書的任務就是要用多少更確切的邏輯的闡述來取代模糊的感覺,並且弄清楚這些差異的根本原因,韋伯否認民族性格的觀點,人們目前為止無法找出英國商人和和德國商人有哪些明顯的性格差異。而是有內在的精神推動(宗教)的(p67)
但是作者也認為,不能堅持這樣一種愚蠢的教條主義的論點,即資本主義的精神的產生僅僅是宗教改革的某些作用的結果,或甚至認為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制度是宗教改革的造物。

補充1 路德的概念Sola Fide(Faith Alone)稱義論
指的是路德的”因信稱義”的想法,與天主教信心加上行為才能稱義的想法不同。指的是單單的信心,好行為是稱義的結果。又譯“唯獨信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ck1582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