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前言:為什麼是BBS中的表演?

 

  BBS是台灣最具有代表性的網路次文化場域,而台大的BBSPtt更在近年來急速發展,一枝獨秀地成為台灣最大的BBS站台。Ptt的使用者多為與學術網路有關聯的大學生、研究生,以及與他們同一個年齡世代的人們[1]。因此,分析Ptt上使用者互動的情形,對於研究網路人際互動是具有代表性的。

  而在BBS文化裡,「論戰」(flaming)尤為不可忽略的現象。所謂論戰,指的是「在電腦中介傳播的情境當中……參與者因為不同意其他參與者的意見或行為,而以文字攻擊對方。」[2]我這次所要討論的mini事件,在一般的傳播研究裡便會被歸類為「論戰」,如前引的倪珮晶(2003)。而在所有此類BBS文化研究中,都會提到電腦中介傳播(CMC),相對於傳統的面對面傳播(FTF),如吳美瑩(2001),便以CMC理論為基礎,建立起討論網路規範的論證。在CMC理論裡,一般都將重點放在社會情境線索缺乏(lack of social context cues)、媒介豐富度(media richness)、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等面向上。[3]

  這些研究的共通點,便是預設了BBS上的人際互動與現實生活中的互動有所不同,它們努力要提出說法來解釋為什麼人們的互動一但到了網路上就會發生變化,而它們也都有志一同地將因素指向「身分」的轉變,即網路這一媒介的諸種特性,使得人們對自己、對他人「身分」的認知發生變化。從最老生常談的「網路的匿名/異名性」、「上線/下線」到CMC裡面談「社會情境線索缺乏」都是如此。然而,在我閱讀了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著作後[4],對「身分」有了新的詮釋視野,以此檢視現有討論BBS次文化的理論,發現前述的理論仍有不夠周延之處;另一方面,由觀察BBS次文化,我也發現高夫曼的理論在解釋「互動」與「身分」上仍有需要補充修正處。

  高夫曼認為,人在面對面互動時會做出一「情境定義」(define the situation),這情境定義是透過眾人的身分和當時的情況完成的,它指導著人們如何「行禮如儀」。為了描述人類社會的日常生活,高夫曼的描述借用了一套轉喻式的戲劇名詞,例如「表演者/觀眾」、「劇班」、「前台/後台」、「局外人/局內人」。在互動裡,每個人都想掌握情境定義的主導權,使別人認為自己就是自己表現出來的樣子,而這能夠為自己在互動中取得利益。由於人們無時無刻地處於這樣的表演中,這些表演最後就成為了所謂「自己」的內涵,亦即成為人們身分的內涵。

  將之應用於BBS上的人際互動,我們首先便可以釐清所謂「真實」與「虛構」的成見。一般認為,網路上的身分是「虛擬身份」,其互動是「淺」的;實體世界裡的身分則是「真實身分」,其互動較「深」。然而,這個分類在高夫曼的理論下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所有的身分都是一種表演,並無所謂「真實」的東西存在在那兒,我們的身分都是透過每一次持續的表演來完成。因此,無論這身份是在網路上還是在實體世界裡,它們並沒有誰更貼近真實,因為它們呈現的都只是在不同情境定義之下的身分。而在這篇文章裡,我想討論的正是人們在BBS這個媒介上的表演型態;更細緻地說,便是人們在BBS上如何表現自己的身分,又是如何表現他們之間的關係的?這種身分和關係有什麼特殊的內涵?

 

二、事件:為什麼是mini事件?

 

  前面提到過「論戰」是BBS文化裡的重要現象,但是過往對「論戰」的研究偏向量化研究和語言學分析,很少以單一個案做為分析單位。這種統計研究有著方法上的危險,例如如何定義一個討論串是論戰而非討論熱烈?倪珮晶(2003)採用Rafaeli(1998)的情緒語調來標示文章的激烈程度:「友善、中立、分歧、爭論、緊張、敵對、攻擊」,文章被標示在「分歧」以上的五個等級被認為是進入論戰的狀態。[5]然而問題依然存在:編碼員最終只能依靠質化的判斷來決定某一篇文章究竟屬於那個狀態。

  因此,我認為,與其採用上述根基不穩的所謂「量化」分析,就個案作詳細的質化分析將能獲得更精微的結果。尤其Ptt是一個註冊會員數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次[6],版塊數超過四千五百個的大站[7],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類似的「論戰」發生,這些論戰的規模與影響力大小不一,但他們卻都有著相類似的運作模式,討論其一即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本文所要討論的mini事件發生於2008年三月中,很快地在四月三日便有「擁槍事件」、四月九日「偽ID大鬧事件」等兩起規模較小,然仍影響網友達數百人的事件。往前追溯,則有「東海劈腿事件」,近一些也有政黑板造神運動[8]

  他們的運作模式都肇因於一篇或一系列挑戰網友「共識」的文章,接著產生大量討論回帖及看熱鬧的人潮,相關版塊因發言人數過多而陷入數小時至數天不等的失控狀態。隨後,網友的衍生創作開始風行,新的流行語彙、惡搞圖文影音、懶人包[9]等紛紛出現,最終影響了BBS文化的某些內涵。同時,從當事人虛擬身份到真實身分的進逼也會熱烈進行:各種報章媒體加入報導;網友自發接力搜索出當事人的個人資料如部落格、MSN、電話號碼、住址等。以著名的「東海劈腿事件」為例,最早的肇因是一名東海大學的男學生在黑特版[10]撰文敘述其女友劈腿的經過。接下來,黑特版立即被五千篇文章灌爆,導致管理人員無力負荷下令暫時關閉版塊,「新二二八事件」這個代稱此事件的名詞風行一時,網路上也出現了至少三種版本的懶人包。而整起事件最引人注目的是,男女雙方的姓名、照片、聯絡方式甚至研究所上課課表都被網友找出並公開;聯合、中時兩大報的爭相報導也導致了兩報「誤報」的糾紛。

  Mini事件的發展模式也幾乎如出一輒,由於下文我們會針對這個事件做詳細的分析,因此有必要詳細描述[11]

  Mini事件的主角為表特版[12]版主mini158,在2008314,她突然開始大量刪除某些網友的文章,理由是他們所貼的圖過於強調女子胸圍,有傷風化也不尊重女性的身體[13]。網友不滿,在數個小時之內表特板文章量暴增,這期間出現的文章有三類,一是繼續轉貼強調女子胸圍的圖片連結,二是重覆轉貼mini158自己的相簿,她的相簿裡也多是身著清涼、突顯上圍的照片,三是向mini158挑釁。針對這些明顯具有對抗性的文章,mini158使用她的版主權限全數與以刪除,並且將這些作者停權,但論戰文章依然有增無減。表特版的其他版主數次安撫網友無效,最後只得關閉版塊,數小時後再開,並發起罷免mini158版主職位,版塊才暫時安靜下來。但在同時,mini158的部落格也被大批網友留言灌爆,mini158自始至終態度強硬,發文表示「老娘只會說明,不會道歉」,更批評騷亂的網友群是「無聊阿宅一堆 全都是按照板規判了 還在那叫」。

  2008326,在經過總統大選之後,mini事件的討論熱度本已幾乎消失,八卦版[14]卻突然有人發文表示,最新一期的《壹周刊》有mini158的專訪,內容涉及個人性愛經驗,並有大量性愛照片刊載。網友隨後便將《壹周刊》掃描上網,再次引起討論,某些網友更透過mini158曾經出沒過的夜版[15]取得mini158MSN和手機號碼。2008328,八卦版版主jacky66666突然刪除mini158相關討論串,並發出一篇公告:

 

板主收到恐嚇,必須全部刪除。

--
很好? 我第一次看到這種版主
要不要刪隨便你

我只提醒你 我會以我黑道朋友的能力 用你ip找到你 住所 
然後請我朋友 當著你的面??你刪除
我不會再寄信給你了
你可以試試看
--

對不起,我有生命危險,全部的文章都是我砍的。

 

這篇公告引起的論戰比半個月前表特版的事件更大。「我查你ip喔」從此成為ptt新的流行語彙,八卦版將其中文版名敘述改成「安心po文 八卦版不查ip」,數天之內引至少有五百四十個以上的版塊跟進以示聲援,在看板列表裡形成壯觀的串連「安心XX XX版不查ip」。

  200832930日,在論戰中mini158jacky66666出示兩造相互往來的信件,mini158堅持恐嚇信是一位她的朋友因為「看不慣」而代她發的,在331TVBS的電視專訪中,宣稱是jacky66666不肯幫她刪除文章在先,又辱罵她。當晚,ptt自營的廣播電台ptt radio邀約兩人上線對質,但兩造僵持不下,最後mini158在廣播中對jacky66666說:「你以為你是誰啊,你只是一個宅男而已。」ptt radio所屬的版及相關版塊瞬時又掀起討論熱潮。

  這起事件在3/31日晚間因ptt全系統資料錯亂暫時停機的空檔而冷卻。

  如前所述,mini事件的發展完全符合我們曾經提到過的模式,mini158刪表特版文章、發出恐嚇信都挑戰了網友們對言論自由的「共識」;大量湧入的人潮;流行語彙、衍生圖文創作[16];虛擬身份到真實身分的進逼。接下來,我便要重新引入第一節所曾提到的理論反省來分析這個事件

 

三、時間與空間;即時/延滯與消彌/並置

 

  高夫曼的理論談論的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互動。這樣的互動是當下的,即使他們所賴以運用的表演工具和技術是過去累積而成的,但這樣的互動在離開這個情境定義之後就自動瓦解,表演者和觀眾各自的身分、關係也就隨之消失。例如說,醫師和病人在看診室裡,各自的身分與關係只在看診室裡互動的當下──也就是說只在這情境定義下──才存在,一旦他們在其他地方相遇,身分與關係可能大不相同,也許病人成了銀行行員而醫生成了顧客。

  然而,網路世界的時間特質讓高夫曼的理論在網路互動裡遭遇了危機。網路互動同時具有即時與延滯兩個看似互相矛盾的特質。所謂即時,指的是網路上資訊快速傳遞,幾乎能夠同步;所謂延滯,則因為BBS裡的互動主要是以張貼文章的形式完成。一篇文章一但被張貼出來,它就必須承受一個風險,即此刻以後的所有使用者都可能讀到這篇文章。我試著用高夫曼的術語來想像這件事,便發現其中的縫隙所在了:一個人的表演、他的一言一行本來只需要面對當下的對象,但在BBS上的表演──必須透過發表文章來完成的表演──則不只要面對當下的讀者。表演者在這裡根本不知道、也無力控管誰會來看他的表演,而在部落格、論壇和BBS上的使用者轉貼文章也是司空見慣的事,這讓他的表演不只是「即時」地傳達給在場的人,更可能像被保存在琥珀裡的化石一樣被「延滯」地帶到他無法控制的遠方。換言之,表演者失去了對情境定義的主導權,他不知道自己將面對什麼觀眾,卻仍需做出表演。

  另外一個類似然不盡相同的特質是空間。空間的區隔在BBS可以說是完全失去了意義,也可以說是被擴張到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地步。高夫曼的「舞台」是情境定義發生的區域,劇班在此演出,觀眾各安其位,舞臺上也許還有協助演出的(以及協助觀眾配合演出的)道具。然而,在BBS世界裡,道具消失了,唯一的演出媒介就是文字[17];在BBS的世界裡,不再有教室、急診室、候車亭或客廳這樣一個明確的空間能夠區分局外人和參與表演的劇班了。每一個人在閱讀某一篇文章時,就會成為該表演的觀眾,推文或回文時還會附加上表演者的身分,但他也可能是個過而不入的局外人。在這裡,連身分都變得曖昧不明、變得流動了。

  Mini事件裡,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時空特質的深刻影響。最初,mini158飾演一名表特版版主,她的刪文行動是對情境定義的誤判與破壞,因此造成了觀眾的反彈。如果是在一般的互動之下,這種反彈根本無法如此迅速地糾集龐大的反彈勢力,因為她充其量只能在幾個人(至多幾百個──然而到這個規模已經沒有面對面互動的意義了)出錯,當下也只能受到那個幾個人的反彈。但是,人來人往的表特版使她的表演超出了當下,繼續被嗣後的騷動所延續。而她的那句「無聊阿宅一堆 全都是按照板規判了 還在那叫」之引起群情激憤也是如此,這個錯誤的表演發生在3142318分的某篇文章裡,「阿宅」一詞對男性(絕大多數表特版網友為男性)帶有強烈貶抑,破壞情境定義可想而知,然而這句推文卻因為網友的不斷複製、轉貼而至少在各處出現上百次[18]以上。如果高夫曼的表演理論要在網路上適用的話,我們可能得幫它加上一個轉喻式的條件:這是場很可能被重複播放的露天電影。

 

四、舞台的傳單與通行證:流行語彙和懶人包

 

  上一節談到,BBS上的表演因為時間的延滯性和空間的消彌而有了很不一樣的變化,前者使得表演者失去了對情境定義的主導能力,後者則使得表演者/觀眾的界線曖昧流動。

  然而,對於一個並不在表演現場(無論在時間或空間意義上的「在場」)的使用者來說,進入舞台並不是「連到那個版去看」這麼簡單的事情而已。如前所述,在Ptt上有四千五百個以上的版,這些版的固定閱讀群從數十個到數千人都有,大部分使用者只會固定收看自己有興趣的,因為依照ptt熱門版塊的更新速度,一個人要完全讀完一個熱門版所發的文章就已經很困難了,如果同時注意兩、三個版就會到達飽和狀態[19]。以2008422中午為例,依照過往紀錄,這個時段的ptt使用者大約只有最高峰時段的一半(此時的全站人數為八萬人),然在ptt前一百二十八大版塊裡,仍有兩個版塊裡同時有兩千以上的網友在線(即紅爆)、五個版塊裡有一千人以上(即白爆)、八十到九十個版塊裡超過一百人,這一百二十八名裡面人數最少的仍有七十到八十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現象,一個是網友強烈的分眾取向,一是熱門版的高度集中化。對我們的討論來說,前者意味著網友並不會同時關切所有的舞台,即使是最熱門的舞台也只能佔有百分之五的使用者[20];後者則告訴我們,論戰最常發生的幾個熱門舞台裡,也有大量的「局外人」,即使在論戰發生的當下,他們也很可能不是表演者也不是觀眾,他們只是恰巧登入在那裡。

  而論戰事件的傳播,透過的主要是網友之間的口耳相傳(當然,用的仍然是網路媒介),以及大量擴散的各種流行語彙和衍生創作。絕大多數不「在場」參加論戰的網友通常都是先發現ptt上出現了自己從未見過的流行語彙[21],再開始追問、尋找這個語彙的由來。例如2008年年底,中華職棒冠軍統一獅代表台灣參加亞洲職棒大賽,也113的難堪成績敗給韓國職棒冠軍,在棒球相關版塊便出現了以「113」代指統一獅明星球員的語彙,暗指這些球員的球技只能在國內的小圈子裡威風,一出國便顯現出本來實力的不堪一擊。大批網友並不知道整件事,卻是先看到了四處蔓延在推文裡的「113」,才慢慢追索到語彙的內涵和發生原因,進而加入討論。在這裡,弔詭的事情發生了,這個流行語彙同時促進了傳播,卻也形成了「切口」般團體的篩選機制。一個「局外人」首先看到了這些語彙像是表演的傳單一樣大量散佈在他身邊,接著又發現,了解這些語彙才能取得進入表演的通行證[22]

  然而在很多時候,論戰的熱潮已經過去,而論戰的爭議文章又常遭到刪除,局外人根本無從查知這些語彙背後的事件;或者論戰本身已經有了新的發展,參與其中的版塊無人願意犧牲時間回頭對局外人解釋整起源流,已經掌握這種「知識」的人也會產生共同體意識,不一定願意有更多人來分享。因此,一種網路專屬的「記事本末體」應運而生,即前面多所提及的「懶人包」。「懶人包」會將整起事件的軸線作梗概的敘述,並且附上截圖和影音檔為證,局外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獲知關鍵詞彙和內容,取得加入表演(無論是加入表演者還是觀眾)的通行證。

  在mini事件裡,出現了好幾句流行程度與影響力不一的流行語彙。如最初表特版裡的刪文理由「表特版不是兇版」,到mini158的推文「無聊阿宅一堆 全都是按照板規判了 還在那叫」;而當事情延燒到八卦版的恐嚇事件時,「我查你ip喔」、「安心XX XX版不查ip」最廣為流傳。另外,一些早已進入網友日常語彙的流行詞也大量出現,如已被媒體炒作過頭的「宅男」,和「puma[23]、「公主病」[24]等。新的詞彙也會與舊的詞彙合流,如引伸自日本漫畫《灌籃高手》裡的「如果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了」,被改為「如果現在被查到ip,比賽就結束了」。在這無限擴散的語彙中,一個從未參與事件的局外人──這種人往往佔大多數,因為論戰的引爆點通常只在幾分鐘內,如果當時不在線上的就必須依賴轉述──首先必須了解,為什麼有五百多個版的中文敘述換成同一個模式了?查ip是什麼意思?表特版和八卦版為什麼突然隱版?唯有知道這些問題,他才能成為局內人,成為觀眾或進一步成為後續情節的表演者。

  而在我資料蒐集的過程中,我至少看到三種不同形式的懶人包。第一種是在事件進行期間,由舞台中的觀眾即時記錄下來的,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局外人能隨時獲得最新進展[25]。這種形式是懶人包的最初形式,它經過修飾與整理,但又以截圖和影音檔備份了部份隨時可能會被刪除的資料。這種懶人包多張掛在個人部落格中,因此才能比較自由地結合多種媒材。第二種懶人包則是詳細的「史料編纂」[26],他們透過大批網友接力,將整起事件相關的所有文章、推文逐一備份,連後續的官方紀錄和私人評論也多所收錄。這種型態的懶人包已經不只是讓局外人取得進入舞台通行證那麼簡單了,它是一種帶有研究和收藏性質的紀錄。第三種則是在事件落幕之後,寫的綜合性報導[27]。這種報導會加上個人的感覺與評論,但可讀性比較高,主要的目的是讓完全錯過這個事件的人[28]能夠快速了解情況。

 

五、後台大撤退:身分的進逼

 

  在高夫曼的表演理論裡,「前台」與「後台」的區別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前台」指的是表演進行中的場所,比如前面提過在醫療過程中的「看診室」;「後台」指的則是表演者們自己的空間,他們在裡面準備表演、反省剛才的演出,例如一場演講中為講者準備的休息室。人在後台與在前台的行為是非常不同的,後台是演員放鬆情緒的緩衝地帶,是不許觀眾接近的,也是劇班維持「我們」和觀眾「他們」之間的區分的重要設置。也因為是放鬆情緒的地帶,所以身在後台的表演者們是被允許在某種程度上對觀眾做出不符合角色的「無禮」舉動的。

  然而,一但後台與前台的區隔沒有做好──也就是說,當觀眾能看到後台裡「真情流露」的表演者們時──,劇班對情境定義的控制就會崩潰,因為觀眾將失去對整個表演的信任。有趣的是,若將這種前後台的分析比附在BBS的人際互動裡,尤其是論戰中,則會發現這種二元式的分類將十分捉襟見肘。前面提過,人們習常認為「虛擬身份」相對於「真實身分」只是一種表演,因此,所有的網路規範裡都認為我們應當尊重人有對自己的真實身分保密的權利,用高夫曼的術語來說,也許就是保密自己後台的權利。但是,我也提過,所謂虛擬身份和真實身分也許只是在不同舞台的不同表演,如此一來,我們似乎應當將人們各個層次的身分分別看待。也許一個人同時是竹科工程師、某線上遊戲的資深玩家、ptt某熱門版版主、三個部落格的站主和某一個MSN帳號的所有人。我們似乎可以說,當外人有幾種方式找到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擁有幾種身分。這些身分之間可以互相重疊也可以毫無關係,端看「本人」是如何經營他的眾多身分的。

  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人們並不這樣認識一個人的身分,他們採取的是一種本質論的方式,將各個身份綜合比較之後,想找出什麼是「真正」的身分。而人們的直觀邏輯是,越是「後台」──也就是說越是被隱藏的──的身分就越真實,這是合乎高夫曼的理論的,然用在判斷複雜的多重網路身份上卻常造成危機。

  以mini事件來說,mini158的第一個「前台」是表特版版主,她荒腔走板的表演(即隨意刪文)導致了網友對她的不信任,網友的反制方式便是很典型地挖出一個她的「後台」──她的部落格。Mini158的部落格貼出性感照與其取締性感照對mini158本人來說根本是兩個身份的事情,她始終堅稱,她對自己的部落格本來就有絕對的權利,而她管版是依據版規處理[29]。但網友們一再貼出她的部落格來指責她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行徑,從而質疑她一系列刪文行動的正當性。而mini158在《壹周刊》上的圖文專訪,更是另一種形式的表演,熟悉媒體操作的人都會知道,與其說那些專訪表現了人物的特性,倒不如說是表現了《壹周刊》本身的特性,mini158(的身體)只是承載這些特性的道具。因此在TVBS(又是另一個身份的表演──這次她飾演的是隱私受害的無辜網路美女)的專訪裡,她不斷強調自己之所以上《壹周刊》只是為了通告費。而在論戰的過程裡,每一次衝突的升高,BBS的網友便會去尋找更多的後台來對照,因此mini158MSN和手機號碼先後被揭露,也真的有網友加她MSN、打電話找她[30]331ptt radio的專訪更是將觀眾帶到前所未見深入的後台。在ptt radio的電話專訪裡,數千名網友不再是透過文字和圖像來認識mini158,更直接能聽到她的聲音、聽到她即時的反應;被恐嚇的八卦版版主jacky66666也被要求上線「對質」。在整場訪問過程中,主持人不斷利用mini158在不同身分下的發言來詰問mini158,例如「你既然已經登在《壹周刊》上就是公眾人物,不能阻止八卦版討論」、「你在TVBS上說jacky66666辱罵你,可否請你出示信件」[31],同時,大批網友在ptt radio專屬版塊上發文指責mini158欺騙、前後不一,最後mini158脫口說出「你以為你是誰啊,你只是一個宅男而已。」再一次做出不合時宜的表演。

  我認為,論戰中「引經據典」、「尋找當事者各種身分」的傾向對當事人的傷害並不只是常識中對隱私的侵害而已,更全面的傷害是,這種行為剝奪了當事人對所有身分的掌控權。Mini158無權認為自己可以在部落格上貼性感照,因為依照她擔任表特版主的表演來說,這是矛盾的;mini158在現實生活中也沒有權利宣稱自己不是個濫交的人[32],因為她在網路上就是典型的「puma」。總而言之,本該分立的各個身份被網友粗暴地強制統一了,她本來就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卻被指責她「虛偽地」「扮演自己」。

 

六、結語與後續問題

 

  這篇文章只是我對高夫曼的理論應用的初步嘗試。當然,在高夫曼書寫的時候,本來就不是為了網路上的互動而設計這套理論的,會有不合身處在所難免。但是我卻以為,透過這種「套理論」的方式發現理論的窮盡處,可以讓我們對理論做出修改,進而擴大解釋力。BBS媒介的特殊時空性質、從「局外人」過渡到「局內人」的特殊模式、後台的瓦解與身份整飾的問題,都有了新的理解方式。這一個個案的討論也許還不能推論到全體,但是這是個開始。

  而由於專用高夫曼的術語分析mini事件,我放棄了許多傳統的討論方式,這是取材的問題,並非那些傳統的社會學觀點沒有用處。事實上,mini事件本身就有很深刻的社會學意涵。例如分析BBS上的流行語彙,罵女子「puma」和罵男子「宅男」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性別歧視,前者是指責女子從事過多性行為,後者卻是譏諷男子沒有「辦法」從事很多性行為。又或者討論不成文的「規範」如何形成、討論BBS社群如何排斥與吸納新成員、惡搞圖文創作的社會功能、網路「口耳相傳」的傳播模式,相信都能帶來許多啟發。然而這並不是本文能夠容納的,也不是本文一開始設定的目的。

 

七、參考資料(以下網路資料均為2008422時取得)

 

Ptt版塊

 

1.      Beauty

2.      Gossiping

3.      ptt history

4.      ptt radio

5.      Hatepolitics

6.      Hate

 

部落格網站

 

1.      http://billersky.blogspot.com/2008/03/pttmini158-x.html

2.      http://blog.pixnet.net/WiDE/pos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ck1582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