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編輯必須具備兩種截然相反的性格:藝術家的眼光、能力,以及技術人員般的精密執行態度。



一、 專題企畫
﹝從效果來發想,從能力來計畫。﹞
1.設定讀者群,依此決定專題內容。
2.依照編輯能力決定專題寫作方向及格式。

二、 專題寫作
1.定義──對於名詞的基本解釋。
2.分類──整體論述的架構。
3.評論──闡明論點及思考成果。

三、 論文資料解讀
1.換碼測驗──未知名詞涵意的推理。
2.拆解句構及文法──子句等複雜之中文書寫模式。
3.精確記誦所有名詞在該文﹝該領域﹞的指涉。

四、資料引用原則
1.為保持客觀,文中若涉及價值判斷,盡量引用他人研究做為佐證。
2.學術研究成果可直接引用,唯必須註明出處。
3.商業出版品及個人創作均須經過作者同意以取得版權。
4.圖片的引用均須取得版權。

五、論文判讀練習﹝以下均取自遠流出版之「傳播符號學理論」﹞
1.
商南和瑋佛說明冗贅性如何促進解碼的正確性和如何幫助人們去檢視錯誤。我們可以藉由語言中的冗贅性來辨識拼字上的錯誤,沒有冗贅性的語言,改變一個字母很可能改變一個字,如此一來,coming將不同於coming,而且也無法辨識前者是錯誤的。情境當中可以提供協助,因為情境也可視為是冗贅性的來源。在一般的語言中,不同的字有不同的可能性。

2.
但是大多數的文化卻無法認清「理解自己和社會」與「理解真相或自然」其間的連續性,反而截然區分自然和文化,更企圖以他們所想當然爾屬於自然的意義或類目,來辨識屬於文化的概念或行為。此處的雙重矛盾在於:文化使其自身與自然劃分開來,以建立它獨有的特性。然後卻反過來要藉著和自然的比較,來使文化的特性合理化,使它的發展像是「自然如此」,而非文化的建構過程使然。

3.
符號學視溝通為訊息裡意義之產製──無論產製自譯碼者或解碼者。意義並不是一個被整齊包裝在訊息裡絕對不變的概念。相反的,意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符號學者用創造、製造或協商等動詞來形容這個過程。協商大概是其中最恰當的一個詞,它暗示了人和訊息間的予取往返。意義是符號,符號義和客體間靈活互動的結果:意義有其歷史性,會隨時間的流轉而改變。甚至,我們可以棄「意義」這個字而不用,而採皮爾斯所用的更生動的字眼:「表意行為」﹝semiosis﹞。

關於第三篇的測驗:
1.試述意義產生的過程?
2.以一個圖示或表列來整理串連此段主題?
3.定義「表意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ck1582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